蹲点调研记 | 养老院的年轻人

编者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养老院、年轻人,这两个词挨在一起似乎就构成了一种戏剧冲突。这样的印象同样也落于很多人的认知里。这些年,养老院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他们带着专业背景和创新活力而来,为养老院绘上了不一样的色彩。

上海,要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老年人的友善之城。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近年,上海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为年轻人展现了养老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也涌现出不少行业新星。但让养老变成享老,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其间甘之如饴,仍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答。

何以为家,让他们有归属感,能踏踏实实留下来;何以为继,踏上职业之路后持续保持前行动力,体现自身价值;何以为新,始终保持头脑鲜活,又用这份鲜活重新定义养老事业……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本市有关部门主题教育核心调研课题。连日来,记者分头深入上海多家养老机构,观察年轻人在养老机构引发的化学反应,感受他们的成长和苦恼,也为养老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寻找答案。

何以为家

初夏晨曦,阳光透过玻璃窗,打在银白色的头发上。三张大木桌拼起长台,20多位平均年龄90岁的老人围坐着,衣着清爽,神态自如。

这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内2楼的阳光房,也是“银发课堂”教室之一。周二上午的课是“悦读荟”,应老人们的要求帮助老人了解时事和社会趋势。这天的主题是“为什么越来越多老人宅在家”,志愿者小陈鼻梁上架着眼镜,面容青涩,为老人讲解着屏幕上播放的课件——为了这堂课,他准备了好几天。

养老从业人员一直有“一高三低”的标签。“一高”,就是指年龄偏高。但在杨福院,见到年轻面孔不是新鲜事儿——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员工,这里就有二三十个,看似“有违常理”,却牵引出更广泛的思考:养老院如何留住年轻人,养老这个日渐庞大的产业如何不断引入新鲜血液?

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市民政局党组的核心课题,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是其重要部分。相关部门既深入拆解部分典型案例的成功之处,也追溯顶层制度设计中存在的堵点盲点,以体系架构的完善,更好更长久地留住年轻护理员。

杨福院的逐步探索,不断求解,或许折射着一种范式和思考。

思考一:哪些岗位需要年轻人

课余时间,91岁的罗学文秀起了自己的“课外作业”:食堂吃过早饭周遭溜一圈,杜鹃花开得正艳,他忍不住靠着花丛来了张自拍,转手发到群里和朋友圈,“我有次发在网络社交圈,转眼间得到4190个点赞”,他眼睛一眯,哈哈大笑,满面红光。银发课堂每周有两节“玩转智能手机”课,罗学文是“优秀学员”,App都玩得溜,拍照、做小视频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玩转智能手机”课程由另一名年轻人罗鑫主创。罗鑫大学毕业后来到杨福院,是工作了5年的老员工。她脑子活络,发现“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精神的富足更让他们向往”,院里也发现罗鑫在视频制作方面的天赋,把她放在了需要策划能力的社工岗位。具体做什么:就是带着爷爷奶奶们“玩”。

“银发课堂”已开展15年,是杨福院的传统项目。罗鑫和几个年岁相仿的同事成立“护老天团”,要带爷爷奶奶玩些不一样的。这一玩就玩出“名堂”。老人跟着他们cosplay世界名画、拍摄视觉“错位照”。“乘风破浪的奶奶”“轮椅上的舞者”等视频刷爆网络,也让这个成立于1988年的“老字号”养老院成了踏在浪尖儿上的“网红”。

“拍摄初衷是把爷爷奶奶们的精彩生活展现给家属,让他们安心,同时也扭转社会对老人的刻板印象、对养老机构的固有感受。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发现爷爷奶奶们喜欢被记录,拍照、拍视频、玩抖音,年轻人爱好的东西,他们同样喜欢。”

养老院需不需要年轻人?杨福院负责人乔毅皓的答案是肯定的:年轻人充满朝气,老人们看着喜欢;且对于院里的这些“90后”老宝贝,初入社会不久的90后犹如孙辈,“看着这些小孩儿,老人们心情都会好一点。有时我们劝半天老人不听,年轻人来一句‘好啦,不要生气了’,老人立马破功,笑了”。她真实感受到了年轻人带给整个行业不一样的推动力,“他们对所有新生事物包括规范规则,都很有想法,内在驱动力也强,能增添新元素,带来新气象”。

那么值得推敲的是,养老院哪些岗位更需要年轻人?

“其实,所有岗位都需要,护理员、社工、护士医生、管理人员,机构要向前发展一定需要靠年轻人来推动。相较之下,更需要年轻人的是社工岗和管理岗。”采访中,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养老行业从业者需要从一线做起,有了实践基础才会对各项工作有感悟、有想法,最为重要的,是从情感上悦纳老人,从视角上真正做到“老吾老”。

在杨福院,大部分年轻人进入养老院后,都会从一线做起,而后逐步转为管理岗。“相比体力,这个行业更需要年轻人的脑力,特别是社工和管理岗,更需要注入鲜活理念和专业思维。”

扩大人才招引渠道成为当务之急。采访中,市民政局表示将联手相关部门合力攻坚:在市养老服务平台专设人才招聘模块,养老机构列出需求清单,年轻人按岗适配;积极与相关职业院校对接,开设更多养老护理领域的中职、高职专业。

思考二:还能出现第二个“王程”吗

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杨福院,从一线员工做起,逐步当起区域主管,待过社工部、业务科,如今任护理主管,负责培训和护理质量审核……90后王程,几乎全流程地感受了一遍杨福院的基础岗位。他也是上海第一个作为重点引进人才落户的养老护理员。

基于相关政策制度方面的创新突破,再加上自身的“十分努力”,王程是幸运的。但对于整个养老行业来说,出一个王程还远远不够,养老行业究竟靠什么才能留住年轻人?

“等我们老了,我们希望什么样的人来照顾自己,现在就得带着这群年轻人朝那个方向去努力。”看着院里的老人,乔毅皓常会这样想。

但现实也告诉她,培养出理想中的养老服务人才,需要投入大量心血、负担和成本,“这意味着你要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培训带教体系,还要了解每一个人,发现他们的特长,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乔毅皓的操心程度不亚于当妈,从技能学习到穿衣打扮到为人处世,每一件都要想得到、管得到。

为了造就更多“王程”,杨福院甘当吃螃蟹者,针对年轻人,架构起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

除建立“五级”培训体系,设立专业带教培训师、职业道德讲堂,为了打通年轻人的成长成才通道,杨福院还创新实行分院制管理模式——全院6栋住养楼被分成7个分院,设7名分院主管,大家竞争上岗。每个分院的老人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主事人”,年轻人也能在这个晋升体系中尽快成长成熟。

“有了晋升机制,才有留下来的动力,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并不适合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打磨和实践中,更多适合于养老行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以王程为例,这些年,他拿奖拿到手软,带领的青年团队获评杨浦区青年文明号,并于近期获得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在上海,养老护理有专门的等级证书考核,也有学历提升渠道,还有各类竞赛和激励政策。我的进步恰恰反映了这个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我非常幸运地踏到了它往前推进的每一步,才走到今天。”

作为“典型个案”,王程时不时会被问及:年纪轻轻为何选择养老这个行业?他答得干脆:社会老龄化让他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广阔前景,大学专业选择了“老年服务与管理”,年轻人应该大有可为。

至于,“为什么会留下来”,王程也坦言:“不是没有想过离开”。

刚踏进养老院,一线的工作比他想象的更累,也更为复杂。熬过了最初的磨合期,他越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老人们回馈的一个笑脸,从爱答不理到愿意回两句,哪怕是答非所问,都让他感到了温暖和被需要。

除了情感,还有一种宽容包容的氛围。王程一直记得乔院长跟他们说过:如果你们以后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你们要走,我绝对支持。“她确实把我们当成自己孩子呵护,希望我们有更好的发展。”就如同家庭的亲子关系一般,适度的包容和体恤,反而巧妙地凝结出一种彼此的“依赖感”——“单位对我好,我希望这个单位好,想为它出点力”,不少年轻人这样心怀感恩。

院里的管理制度需要改进,年轻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区里试点数字养老院,年轻人自告奋勇接手试试;作为行业能手,王程时常获邀为院外护理员培训,院里加以支持,如今他已是杨浦区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思考三:“安个家”谈何容易

“我们这里不只有王程,还有张智萍、罗鑫、刘琼、张鹏、罗思哲……”一个个名字从嘴巴里蹦出,乔毅皓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常有人前来打探,杨福院怎么能留住这么多年轻人。但鲜有人知,10多年前初到杨福院时,彼时30岁出头的乔毅皓和比她小几岁的黄蓉燕,是整个院里“唯二”的年轻人。

“要不我们也走吧”,回想当年,与养老院格格不入的两人也没少这样嘀咕,但或许是因为有了同龄人相伴,她俩都没离开,从青年做到中年,成了杨福院的中坚。

刻板印象里的养老院总是暮气沉沉,在这样一个地方聚起、留住年轻人有多不容易,乔毅皓最清楚。2015年起,杨福院与外地几家民政职业学校的养老护理专业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每每有人请假回家,乔毅皓就会惴惴不安:年轻人一放假回老家,理由多数是相亲、结婚,但假期结束,她等来的通常是他们要离职的消息。“那时真是走一个哭一个,每个人都是花了大力气培养出来的,非常舍不得”,“只有家在这儿,他们的心才能真正定下来”。

但是“安个家”谈何容易,租房买房、子女教育、老人就医,每一个都是决定年轻人去留的关键问题。

入行18年,乔毅皓感觉到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好。全市层面,真金白银的补贴向年轻护理员倾斜。而杨福院所处的杨浦区,作为一个老年人占比高的老城区,近年来出台《杨浦区养老服务护理行业拔尖技能人才扶持激励办法(试行)》等政策,“这些政策根据技能等级对人才给予补贴,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对机构留住年轻人提供了很大助力”。

她更畅想:“要是有更成体系、更多角度的政策支持,让养老行业的年轻人顺利在上海成家立业该多好”。她希望这样的政策支持不只针对护理员,而是面向更多养老从业人员,包括社工、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后勤等等,“他们都是养老机构得以运营的重要支撑”。

软环境方面,她也希望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有更多的包容和认可,“要先让提供服务的人感受到被尊重,他才可以更好地去尊重服务对象”。

因此,杨福院内也一直在尝试打造尊重有爱的环境。“美丽学院”“美的影像·爱的传承”“爱居上海·乐业护老”……针对院内员工特别是护理员,杨福院推出各种关爱项目。“希望他们能将美好与善意传递下去”。

比如,爱居上海·乐业护老项目,就是带领员工看上海的地标性建筑,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将这样一种正能量回馈到日常工作中。

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尊重和爱,的确让杨福院的养老服务起了化学反应。在日常查房过程中,乔毅皓感受到护理员带着情感去呵护院里的一切,她留意到一个细节:“老人和护理员之间的互动很亲近很温暖,员工嘴里的‘你们’福利院,变成了‘我们’福利院,这一字之差,就是归属感、认同感。他们把这里当家了。”

————————————————————————————————————————————————————————

何以为继

从15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捧回首届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5后护理员赵琼琼一战成名。

不过,金牌护理员并非科班出身。7年前,这位土生土长的崇明小囡因种种原因,放弃原有岗位,就近进入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工作。初入养老院,虽做一休一,但连续12小时的高强度看护,有时需要直面老人分泌物呕吐物,还要善于和老人家属打交道……种种难和烦,纠缠交织,令她一度想打退堂鼓。

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能呆下来是第一步。几乎与所有行业从业者一样,年轻人关注的“何以为继”,指向的是一种职业前景,一种看得到的“未来”。

当然,这个未来,并不只涉及“升职加薪”。年轻人眼里,还有更多考量——比如,更包容的大环境,给予年轻人一道“情感缓冲带”;尊重金点子鼓励创新,将年轻人工作中的“灵光乍现”转化为能落地应用的成果;高层级的平台大赛,让年轻护理员不只被看见,更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留下人,留住心,更留出年轻人的一片天地。

思考一:如何走出“暮气沉沉”

年轻人扎根养老院护理一线,意味着直面衰老最现实的一面。

时间久了,人心里难免有“消沉”堆积,很多一线护理员打趣:变得和老人一样暮气沉沉。

还有更多需要磨砺心境的场景。

以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入住老人平均年龄逾91岁,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长期卧床的失能失智老人。为大小便失禁的失能老人换尿布,及时应对老人的突发呕吐物,常人避之不及的窘境,是护理员们要面对的日常。

就是这道心理关卡,绊住了不少年轻人。现实中,常见有年轻人意气风发地进来,黯然失色地离开。

作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首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00后养老护理员徐颖婕与同学们是养老机构看中的香饽饽。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养老机构提前锁定。但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对自身职业发展却另有规划。

相关业内人士这样透露:一些毕业生进养老院确实是骑驴找马,积累经验履历为主,最终打算另谋出路。“一方面,这些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整天侍候老人,家里人于心不忍。另外,年轻气盛和风烛残年形成巨大反差,对年轻人来说,是一场从生理到心理的巨大磨合。”

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或许是破解年轻人忧虑的一把钥匙。

“如果无法接受为陌生老人服务,那就先尝试建立共情。”赵琼琼这样为刚进来的年轻护理员们“支招”。她复盘了自己当时的入院第一课,是一次角色扮演。年轻人背上20余斤重的铅块,戴上老花镜,那一刻,她似乎能感同身受老人们面对衰老时的手足无措。“视线开始模糊,身躯变得伛偻,甚至明知道前方是平地,心理上依旧不敢迈出这一步。”

换了身份,变了角色,真正体会自己老去的模样,年轻护理员们对老人多了几分共情,也更知晓如何在工作中给予老人们需要的体面和尊严。

当然,要摆脱这一岗位“暮气沉沉”的标签,光靠年轻人自身调节远远不够,还需要外力不断给予支撑。还是以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例,但凡年轻护理员新上岗,通行的做法是让他们先从活动设计、药物配送等外围服务做起,与老人逐步建立情感联系、积攒信任。一旦他们将老人视作家人,心理“情感缓冲带”就充分构建起来了。

思考二: 成就感价值感从何而来

经过实习锻炼,年轻护理员小徐在入职前做足心理准备,但有时心里难免“打鼓”,特别是对不确定风险的顾虑。比如,部分失智老人情绪易激动,该如何安抚;对于个别“难缠”的家属,又该如何避免矛盾?

带教老师细致入微的叮咛关照让小徐定了心。但要长久地留住年轻护理员们,还需要更多正能量供给——成就感和价值感。

针对小徐,院方考虑到她性格慢热,决定发挥其特长,将她安排在生活区,专门负责设计互动游戏。这样一来,小徐不必焦虑如何打开老人话匣子,心思细腻的她十分投入,在设计游戏过程中甚至细致考虑到了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

比如,有些老人患心脑血管疾病,情绪起伏不能大,游戏设计不能太过激烈,时间要控制在一刻钟内。要兼顾趣味和安全,在别人那里颇费脑力,但小徐乐在其中。“老人沉浸在互动游戏中,我心里也充盈着满足感。”

通过轮岗培训,养老院主动捕捉年轻人的特点专长,让“对的人做对的事”。在赵琼琼看来,这是帮助年轻护理员有所成长、有所收获的关键一步。

更重要的,是激发年轻护理员的创新热情。

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推出了“创想一福”创新平台。每年,养老院面向年轻护理员收集课题。课题通过评审,院方将给予数百元不等的“创新基金”,鼓励大家将这些业务中的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物质奖励看似有限,但可贵的是,课题比赛能在年轻护理员心中撒下一颗活力的种子。年轻人工作中的一点奇思妙想,能很快用于服务老人,得到老人们的首肯,甚至有同行来讨教经验。这些让年轻人有一种“被稀罕”的感觉,价值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最近,由院内护理员自行研发的一款助浴保暖浴衣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计轻便的浴衣,将老人的穿脱衣时间从10分钟缩至半分钟以内,大幅减少了因着凉可能引发的病痛。

全市层面,去年1月1日起,具有中专(职校、技校、职高)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和具有专科(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只要与养老机构签订五年及以上服务合同,便可获由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分别给予的3万元和4万元一次性入职补贴。

“即便身处平凡岗位,也能精进技艺,用细节创新提升老人的生活舒适度和体验度。”年轻护理员就此长了工作的劲头和热情。

思考三:奔头出路在何方

养老院内还有这样一个现实的“悖论”——年轻护理员技艺精进,往上打开的升职通道通常指向管理岗位。一旦进入管理岗,他们就很难再全情扑入一线服务,颇为可惜。

年轻护理员除了奔向管理岗,还有其他出路么?

对于这一困惑,入行7年的赵琼琼也曾无数次自问:“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究竟是什么?”

好在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出了新的答案与可能。

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产业兴旺,各类技能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院方大力支持下,小赵积极报名备赛。养老院四楼甚至开出了技师创新工作室,小赵多年拿回的荣誉证书被悉心收藏和展示,成为鼓励院内年轻护理员的奋斗目标。

一次次大赛,为小赵打开了新世界。“如果说养老服务是将过往的经验技术往外掏,那么技能比赛就是吸收新养分。”参赛,让小赵找到了技能不断精进的新途径,也让她看到了这份职业的意义和希望。

“中风后处于痉挛期的老人该如何护理?”抛出这个问题的小赵,脸上洋溢着掌握新技能的兴奋,她向徒弟缓缓道来:如果老人是患侧卧位,需先将患侧肩膀缓慢拉出、垫上软枕、背后再垫楔形枕,形成三角支撑,避免二次伤害。

如今的小赵,依旧留在护理岗位一线,不仅因为老人们需要她,也因为收入待遇和尊崇感同样比肩管理岗位。根据相关政策,护理员只要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中捧回前三名,就能在原有职级基础上升级。

她对于养老服务技能的精益求精,感染着徒弟小旭。小旭曾在三甲医院实习,踏入养老行当不足半年,跟着师傅的步伐,她渐渐摸索着如何根据老人身体情况定制给药打针方式。有些老人健忘,容易错过吃药时间,她会仔细记录并掐点提前半小时给药;部分认知障碍老人不愿吃药,她会想尽办法“连哄带骗”;还有些老人打针怕疼,她便不断提升技能,提高体感舒适度。

智能技术迭代演进,延长了一线养老护理员的“黄金职业期”。以看护为例,如今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正试点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将在床管理延伸至离床管理,实时捕捉老人的行动轨迹。科学的护理方法,智能技术的加成,都是为了更好地将优秀护理人才留在一线,让他们感到“并不吃亏”。“管理岗位不再是优秀护理员的唯一奔头和出路”,小赵也期待,相关部门加紧研究对策,让现有养老护理员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更好地与收入待遇相挂钩,助力产出更多金牌护理员。

————————————————————————————————————————————————————————

何以为新

目光回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90后护理员王程的身上。

少有人知,他还有另一个“头衔”:数字化养老院院长。乍一听,这个头衔颇有几分技术感。但王程要做的事却很扎实——将专业的机构养老资源向面广量大的社区辐射。他头脑中这样勾勒:理想的状态是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线上养老院,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临床护理、安全应急、精神慰藉等各类服务。相比物理空间范畴的养老院,它更像是一个养老服务资源和信息的“枢纽”。

长期以来,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几乎都是“一床难求”,能享受到的老人有限。与此同时,随着全市层面“原居安老”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养老服务可直接接驳老人的桌边、床边、身边、周边、手边。

从需求端看,养老服务无疑面临着一场快速迭代升级,市场需求大大扩容,相关产业拥有一片广袤蓝海。

面对机遇和挑战,这些刚踏进养老机构、尚未“端稳饭碗”的年轻人如何调整步伐、快速跟上?某种程度上,这决定着他们如何在这一行业安身立命、有所建树。

何以为新,或许是摆在年轻人面前更为急迫的问题。

“年轻的养老护理员必须打开眼界,尽可能接触服务更多的老人,从个性需求中提炼共性问题,反哺自身能力提升。”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乔毅皓这样理解。

“用产品思维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和技能”,这既需要相关政策制度支撑专业服务人员及资源的破圈流动,提高服务效能;也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精进技艺、大胆创新,持续迸发金点子、不断开拓应用场景。

数字化养老院的探索正是这样一种突围。打破围墙、让专业机构资源延伸到更多老人身边;同时,养老机构护理员、长护险护理员等分属机构、社区不同养老服务体系的年轻人,在共同的平台上切磋技艺。

何以为新,同样大有可为。

思考一:如何输出养老院的温度

近水楼台,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所处的长白新村街道内,部分小区成为杨福院这个“数字化养老院”的首批“试水者”。在相关部门帮助下,杨福院建起一个基于社区养老需求数据库的服务平台,不仅涉及院内老人,也辐射周边社区数十户试点老人家庭。

在家中铺设了门磁感应器、智能床垫、烟雾报警器、急救铃等一众养老院同款智能监测设备后,80多岁的陈阿婆正式“入住”数字化养老院,有需求便在平台上呼叫。接单的护理员或社工,都来自杨福院,接单后他们从养老院走出,登门入户服务。 这一新鲜体验,对老人和王程等人都是头一遭。最初接到任务,他很忐忑。面对院内老人,他能通过查房时的细节洞察老人需求。可当这座养老院迁至云端,又该如何精准捕捉、响应老人的各类需求呢?

为此,他与同事们多次走出养老院,深入社区实地走访,梳理出服务清单,涵盖生活照料、临床护理、安全应急、精神慰藉等五个类别,共48项服务内容。“参照长护险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补充。”王程解释,这张清单细致写明注意事项和方法,还会根据老人需求动态调整。以助浴为例,清单带着来自养老院的特有“温度”:温水擦浴要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合理选择时间。

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让这位90后养老护理员重新审视“技术+人”的最佳组合方式。“未来的数字化养老或许需要吸纳更多拥有信息专业技术背景的年轻人。”王程也盘算着,利用业余时间慢慢补上这块短板。

同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员滕丽丽,也期待着打开围墙。每次路过院内技师创新工作室,看着展陈柜上多项养老创新发明的专业奖项,她心头都不由飘过一丝遗憾。“这一件件发明创造,凝结了院内众多养老护理员的心血,可受惠者仅限于院内百余名老人。如果其他养老机构愿意使用,我们乐于分享。”在她看来,如果能在制度层面加大保障、资金方面加大支持,那些来自养老院的护理人才、创新发明成果或许能更好走向市场,惠及更多老人。

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凌伟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养老创新产品束之高阁受困于多重因素。一者,公办养老机构的市场经验不足;二来,未经系统专业培训的护理员,很难在实操中掌握创新产品的精髓。“养老的创新产品需要设计者、推动者、使用者环环相扣的努力,推动更多养老创意设计走出院门、走向社区。”

思考二:如何找到自身“不可替代性”

年轻的机构护理员们走出围墙,以专业能力反哺社区,也搅动了养老服务市场的一池春水。

“养老服务中,要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才能收获体面和尊重。”90后长护险护理员郑利坚这样感慨。

小郑将自己比作“养老服务外卖员”。3年前,他辞去医护工作,转而投身养老行当,就职于社区护理站,成为守在社区的一名长护险护理员,专门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养老领域实现医者抱负”。

市场打开,当养老服务人员和资源都充分流动起来之后,如何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年轻人们的必修课。

“无论是在养老院还是社区,能否拥有一技之长决定着年轻养老护理员能走多远。”在他看来,翻身、洗漱这类基础服务,其实家政保姆也能做,年轻护理员要打开局面、收获尊重,唯有从不断提升技能入手。求新求变将是常态。

小郑毕业于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拥有扎实的医护知识,但从事养老护理,他不忘持续“充电”,拿下了难度系数极高的PICC专业护士(维护)适任证书。这意味着,他能在“家门口”为出院的肿瘤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免去他们频繁折返医院的苦恼,成为老人们离不开的护理员。

80多岁的谷阿婆就是受惠者之一。家住三楼的她,曾动过三次手术。术后康复期,阿婆本来需要每周前往小区对面的医院排队打针。腿脚不便,她实在折腾不起。阿婆的女儿叩响了家门口护理站的大门,询问能否提供上门服务,小郑答应得爽快。此后,他每周上门。每次服务,阿婆总会放好拖鞋,提前候在门口。

养老服务需要更多的“小郑”们。但现实是,不管是在养老机构还是社区站点,部分护理员是半路出家,缺少医疗专业背景,很难从事护理难度较高的服务。如今,优质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加入,似乎有了一种新的破题思路。小郑这样畅想:“拥有更多专业资质的养老机构护理员能否成为社区护理站点的‘编外’辅导师?”

思考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回来

小郑的期盼或将很快实现。

王程近来最爱“钻”进一个新落成的工作室鼓捣培训方案。这是由杨浦区民政局牵头,设在杨浦福利院的养老护理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过去,这类大师工作室的培训范围通常止于院内,辐射范围有限。如今,这间新设的工作室却打开大门,瞄准更广阔的社区。

“我们计划面向区内所有养老护理员提供培训服务。”王程计划采用梯度培训方案,先培养一批带教人员,更好地形成传帮带机制,带动更多护理员尽早习得最新的养老服务技能。

为营造出实景感,这间工作室还将社区家庭照护单元嵌入其中。院方辟出约10平方米的空间,将卧床、餐桌等统统搬入,营造居家的温馨感。“实景培训,护理员更有代入感,也更能沉浸式体悟服务中还差一口气的细节。”据介绍,这一特制的类家庭实景培训空间,还可以根据需求不断扩容。

而这类实训基地不光能提供培训服务,更有望成为养老创新产品的“路演地”。

全市层面,结合调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发现,近半养老护理员止步于初级职称,技能提升势在必行。据此,市民政局拟建立首批标准化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既有大而全的综合型基地,也有小而美的家门口基地,满足护理员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在乔毅皓看来,年轻护理员想要跟上养老新需求,不仅要在服务技能上磨砺创新,更需不断调整思维模式,持续钻研如何在服务中更好体现对老人的尊重。

“服务细节规范周到,但老人还是不满意该怎么办?”她抛出这个问题,并以擦浴为例:年轻护理员按标准规范操作,但老人的生活习惯各有不同。比如有老人擦浴时要用到七条毛巾,湿洗归湿洗、干擦归干擦,丝毫含糊不得。

消弭认知差异的最好方式是扩大服务样本。“年轻护理员唯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走回来。”乔毅皓认为,这是数字化养老院试点的积极意义,让更多年轻护理员走出院门,看到养老需求的多样性,并从共性需求中提炼总结服务细节、标准,反哺院内服务质量的提升。

对于社区来说,技能过硬的年轻护理员输出的不只是服务。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老人带来代际碰撞的新火花,也为照护负担较重的老人家属传授省力诀窍。例如,在抱扶老人时,如何巧妙利用周边环境寻找支撑点,以减少可能发生的腰肌损伤。

为老年人提供“丰富且备受尊重的老年生活”。在乔毅皓看来,对头脑活络的年轻人来说,想实现活动的丰富性不难,难的是如何更好实现对个体的尊重,这才是焕活创新的本源。

作者:刘力源 王嘉旖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关键词:

为您推荐

蹲点调研记 | 养老院的年轻人

编者按养老院、年轻人,这两个词挨在一起似乎就构成了一种戏剧冲突。这

来源:文汇网2023-06-15

消息!沉浸式消费点亮“冰城夏都”

进入6月,松花江畔气温舒适。在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哈尔滨,“烧烤+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06-15

全球资讯:自查!痣长在这些位置千万别大意

色素痣会不会恶变?什么样的痣可能是黑色素瘤?应该如何判断并加以预防

来源:南报网2023-06-15

今日热门!Marks:文森特年薪至少能达1200万美元 斯特鲁斯能达1000万左右

Marks:文森特年薪至少能达1200万美元斯特鲁斯能达1000万左右,文森特,

来源:直播吧2023-06-15

枣庄市婚姻登记办理指南_关于枣庄市婚姻登记办理指南概略-环球新动态

1、枣庄市婚姻登记是由民政局受理。文章到此就分享结束,希望对大家有

来源:互联网2023-06-15

特朗普因“密件风波”被起诉后哭了?美媒事实核查:假新闻

当地时间13日,就“密件风波”所涉37项联邦刑事指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来源:中国青年网2023-06-15

世界热门:ipadmini充电充不进去电怎么办_ipadmini充电充不进

1、iPad充电没有反应最主要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充电器的故障,

来源:互联网2023-06-15

弗兰克赫伯特(弗兰克永井)

弗兰克·永井,演员,1956年参演电影《环游世界八十天》,1958年参演电

来源:互联网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