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中国学者在大模型研究中有原创贡献|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在今天上午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发言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分享了三个学生过去十年在深度学习上的梦想故事,强调了中国学者在大模型研究中作出的原创贡献。
据统计,2011年到2013年期间,汤晓鸥主导的实验室在ICCV和CVPR上一共发表了14篇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论文,占了两大顶会在全球范围内接收的深度学习论文总量(29篇)的一半。
第一个学生叫王晓刚,来自中科大00班,硕士期间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汤晓鸥主导的实验室,在CVPR和ICCV上两个最重要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会上发表了5篇论文。“2011年到2013期间,在CVPR和ICCV上,全球共有29篇论文做深度学习,其中有14篇来自我们的实验室,我们有18项研究,将深度学习应用到具体问题上,包括人脸识别、人脸检测、物体检测、人体姿态、三维形状识别等。在深度学习的大门上,我们摁响了18次门铃。”
第二个学生叫何恺明,来自清华。硕博阶段何恺明的导师正是汤晓鸥。出道即巅峰是何恺明的真实写照,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ResNet研究,荣获2016年CVPR最佳论文,也是CVPR25年历史上出自亚洲的第一篇最佳论文。何恺明年少成名,依然不断潜心研究,一直带来新惊喜。
第三个学生叫林达华,本科是中科大,硕士也在香港中文大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归来后又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大数据分析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汤晓鸥在发言中说:“晓刚在深度学习兴起的最初几年,撒下了很多原创的种子,恺明将深度学习的根基打得非常牢,达华通过开源和大模型,继续深耕。让我非常欣慰的是,在深度学习上,一批科研原创者种下的大树已经开始开花结果。就在两周前,我们的自动驾驶大模型从9155篇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一篇全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三大顶会的最佳论文。”
汤晓鸥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东北人,我想再一次感谢上海,说一声:‘上海,你好’,我想对所有我曾经合作过的学生、老师讲一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有这段最好的时光。”
关键词: